道这人渣怎么找到了这里,通讯录里没他啊。 去【我的】——【设置】——【隐私】里一看,方蓉眼前一黑。 “加我为好友时需要验证”——关闭状态 “添加我的方式”——手机号、钉钉号 “向我推荐手机通讯录好友”——开启状态 “不接受未知联系人消息”——关闭状态 这样的默认设置,把一个app的无差别诱导社交属性展现到了极致,生怕“你的好友”找不到你。 该关的关,该开的开,方蓉一通cao作之后,还有点后怕。 不用想也知道,魏禹这狗东西见电话、微信……都sao扰不到她,不知怀着什么心思,用号码在这软件里搜到她。 谁让她眼瞎,毕竟在一起那么久。 他当然知道自己唯一的手机号,而且她用了多年也没换过。 她设置好隐私,在通讯录翻到大学室友的手机号,复制过来一搜索。 好家伙! 蓝底白字,真实姓名一清二楚。 真就……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可言,单凭手机号码、真实姓名这两个信息,不知道能窥探到多少。 她又找到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,只用手机号,在各大软件里一搜,性别、年龄、星座、地区、甚至单位部门……全都一览无余。 现在app太多,为了方便,好多人的各种账号id、头像设置得都一样,这一两分钟她动了动手指,就已经掌握了这么多关键的个人信息。 要是不怀好意的陌生人有心去扒,后果可想而知…… 想到自己手机里十几个G带颜色的资源,以及极为隐蔽的各种18禁软件,方蓉沉默了好一会儿。 在互联网冲浪,快乐归快乐,但简直是在裸奔好吧。 一想到有社死的可能性,再联想到一些“曝光你身边的反差婊”这类贴子,方蓉浑身打了个哆嗦。趁着贤者时间,仔细检查了一遍各种软件的隐私设置,重点是需要实名认证的、大型社交软件。 最后点开一个蓝色图标时,方蓉的社死焦虑达到了顶峰。 这个软件被网友亲切地称作“小蓝鸟”,以“自由”而广为人知,尤其对一些群体而言,这里简直就是乐土。 方蓉就是其中之一,而且是很典型的那种。 是大一还是大二那年,应该是和初恋男友分手后不久,方蓉慕名而去,瞒着所有人,开始偷偷玩这个软件。 就连在最好的闺蜜面前都没提。 从此,不为人知的一面有了安放之处,糟糕的话、擦边的图…… 后来答应和魏禹那狗在一起,方蓉也没“从良”,瞒着他发一些两人的日常或是那啥的文字细节,来满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