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获奖电影即便太艺术,但也不会缺乏欧洲电影公司抛来的橄榄枝,总之只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拿了奖,最差也能回国混出个人模狗样了。
大佬发现这个位面的“柏林电影节”,除了奖项设置没什么变化,在参选和放映规则上都与记忆中有很多不同。
“柏林电影节”的主奖有“金熊奖”和“银熊奖”,其中“金熊奖”只颁发给“最佳影片”,所有奖项按价值高低的排序是:“最佳影片金熊奖”、“最佳影片银熊奖”、“评委会特别银熊奖”、“最佳导演银熊奖”、“最佳男演员银熊奖”、“最佳女演员银熊奖”、“最佳短片银熊奖”。
这些奖项与原本位面没什么不同,但参选过程却大变样,怎么看都像是在参加世界杯。
电影节前后为期两周,今年“柏林电影节”的参赛电影,据官方透露为102部。
这些电影将根据类别的不同,分别参加“小组竞赛单元”,“短片单元”,“纪录片单元”,“本土单元”,“经典展映单元”,“特别展映单元”。
吴邪了解后才明白,这个“小组竞赛单元”就是指不通过关系和推荐,通过自主报名参选的电影。
这些电影会被不同评委交叉审片,通过后就可进入该单元。
这种小组一共有4个,每组会选入6部电影,然后在柏林影院展映一周,反响热烈会增加播放次数,反之播上一遍就不会再播了。
最终评委会从每个小组选出前两位,一共8部电影进入主竞赛单元,这时该电影的导演、出品人、演员才有机会走红毯。
“短片单元”就很简单了,选出的是专门参加短片奖竞选的电影。
“纪录片单元”则选出专门参加纪录片奖竞选的电影。
“经典展映单元”会播放参加过其它电影节,但是素质优异的电影。
“本土单元”是专门为本国电影开的小灶,分为两组共8部电影,最后会选出4部进入主竞赛单元,这个小灶开的可不小。
“特别展映单元”就是所谓的关系户了,基本都是由大导演,主竞赛单元的主席和评委,以及各地区推荐来的五星电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