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疼。
内金水桥,位于太和门前的五座石桥。明初所建,内金水河经此流过。桥为单拱券式,居中一座为御路桥,供皇帝通行,桥长20余米,宽约6米,两侧汉白玉栏杆,望柱头雕云龙纹饰,形制等级为五桥之首。其东西两侧各有桥两座,长宽依次递减,望柱头为二十四气纹饰,为王公大臣、文武官员等通行之桥。
太和门,紫禁城外朝正门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初名奉天门,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皇极门。在明代为皇帝早朝“御门听政”处。清顺治元年(1644年),顺治帝在此举行入关后的登基典礼,并颁布诏书大赦天下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称太和门,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毁于火,次年重建。
昭德门,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初名东角门,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弘政门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名昭德门。昭德,意为彰明美德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毁于火,次年重建。明代为选拔国家礼仪官员即考选鸿胪之地。清代为侍卫值宿处。
贞度门,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初名西角门,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宣治门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名贞度门。贞度,意为端正法度。清代为侍卫值宿处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因值宿侍卫使用灯火不当,将贞度门烧毁,且延烧至太和门等处。次年重建。
太和殿,俗称金銮殿,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初称奉天殿,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皇极殿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名太和殿。“太和”出自《周易》,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。每年元旦、冬至、万寿(皇帝生日)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、大婚、册立皇后、宣布进士名次、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。
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,殿高26.92米,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,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。宫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,成为中国古建筑装饰等级最高的孤例。殿内正中为雕龙聚金漆宝座,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“建极绥猷”匾,四周矗立六根“沥粉贴金”盘龙柱。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(又称“轩辕镜”)俯首下视的蟠龙。殿内铺墁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,俗称“金砖”。太和殿几经焚毁、重建,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重建后的形制。-->>
“神马小说网”最新网址:https://www.sg168.org/,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