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怪那些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攻入皇城后都想当皇帝,光是皇宫这气派就够让人想入非非了。
不愧是传承了千年的审美,故宫的配色果然很美。
太远太暗了,完全看不清龙椅,更别说拍了。
这样的建筑完全就是工艺品。
铜缸、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,平时贮满清水,以备灭火时用。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翌年惊蛰,在缸外套上棉套,缸上加盖,气温低时,缸下烧炭加温,以防缸水冻结。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。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,样式上奢下敛,古朴大方。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,腹大口收。宫中现设大小铜、铁、鎏金铜缸共二百余口,其中鎏金铜缸22口,分别陈设在太和殿、保和殿、乾清门和乾清宫两边。
中和殿,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,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初名华盖殿,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中极殿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名中和殿。“中和”出自《礼记》,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,恰如其分。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,殿顶正中安鎏金宝顶。殿内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“允执厥中”匾,寓意施行中正之道,才能治理好国家。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文,去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,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谱《玉牒》修好后,在此阅视,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。
保和殿,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几经焚毁、重建。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。明初称谨身殿,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建极殿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称保和殿。“保和”出自《周易》,意即保持万物和谐。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,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,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,开阔了空间。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“皇建有极”匾,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。明代,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。清代每年除夕、正月十五,皇帝在此宴请外藩、王公及一二品大臣。清初,后三宫修复前,顺治帝、康熙帝曾在此居住,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、清宁宫。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。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这里成为“殿试”的固定场所。
大石雕,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,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.57米、宽3.07米、厚1.70米,重约20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